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办学始于1979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方向。1992年设置计算机应用专业,1993年招收专科生,1995年招收本科生,199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10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本硕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4个系,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个校内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及数字素养与技能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个研究所。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等4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数据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安徽省数据要素创新应用研发中心,芜湖市数据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芜湖市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智能交互产业研究院、特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可重构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模式识别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53人。入选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1人,安徽省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项目2人。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线上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等。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系统能力课程群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育人合力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五个到位”,扎实推进“五大行动计划”,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先后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强党委”“双强示范党委”“文明院系”等荣誉。软件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成效显著,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获评“安徽省五星级党支部”。学院依托双创中心功能型党支部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构建“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学工牵头、系部联动、支部落实”五级工作体系,打造“党员一对一帮扶”“毕业生党员廉洁诚信教育”“E路同行”等多个育人品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实效持续增强。

二、坚持人才引擎,优化师资发展
学院依托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传帮带,为新教师的成长和专业教学知识的更新提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常态化开展骨干教师境内外访学、企业兼职博士后、暑期专项研修等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多人次获评教坛新秀、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教学成果奖等省级荣誉和奖项。此外,学院推进教师双师双能建设,制定政策,鼓励教师企业挂职、担任科技副总等,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近5年,共27人进入企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48人,比例超过50%。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强化示范引领,获批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


三、坚持对标一流,提升专业内涵
学院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四个本科专业均面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个专业全部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省级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专业。学院持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四、改革个性化人才培养,落实“8+8”全过程育人
学院加强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坚持五育并举,增加交叉选修课学分和专业培养方向,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人才。创新构建“8个学期+8个假期”的全过程育人体系。学期内,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优化方案,通过增设交叉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及开放提前修读,系统强化学生知识与素养。假期中,则精准规划“4暑4寒”:暑假分层组织赛事、创新实践与考研辅导;寒假系统融入劳动教育、课程预习及项目实践,将假期全面转化为个性化能力拓展期,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五、教学与学工联动,坚持全员与全方位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本科生导师、督导员等全员育人团队和学风建设联动管理机制。通过“院长面对面”“本导面对面”“转专业学生见面会”“拔尖班学生见面会”及系列座谈会等,协同指导学业发展与人生引领。坚持“教育引导、规范管理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工作原则,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科技社团与创新开放活动室融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开展科研育人、双创大讲堂、企业专家系列报告、考研就业师生交流会、学长学姐经验交流、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思想引领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困难帮扶等实现全方位育人。

六、构建基于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紧扣“以赛促学,增强创新能力”的核心,构建了“一中心、两全体、三模式、四保障、N渠道”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通过专创融合课程、暑假工程实践、创新训练营、创新创业沙龙、学科竞赛等多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所有学生“进实验室、进赛事、进团队、进课题、进企业”。通过开展“实验室开放日”“创新实践训练营”“创新素养训练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多种赛事,形成“一室多赛”学科竞赛格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七、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双进双出模式
学院坚持“双进双出”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学院广开渠道,引入“产业人才”与“企业资源”,聘请产业教授、企业导师,将前沿知识与实战案例带入课堂,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社会生产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导师实现全覆盖,强化实践能力,优化培养质量。
通过推动“教师赴企业挂职”与“学生赴企业实习”,强化师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副总”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激发教师从到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研面向国民经济转化。学院75%以上教师有企业挂职经历,能够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反哺。积极对接企业共建实习实践与创新就业、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学生可掌握前沿技术的实战应用,同时深入了解行业技术动态与岗位需求,缩短“所学”与“所用”的差距,增强就业竞争力。


八、坚持科教融汇,深化协同育人
学院坚持以高水平科研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构建“科研-教学-学习”创新共同体。打破科研与教学的壁垒,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前沿成果系统性地引入课堂与实验,通过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案例,将知识传授的前沿阵地推向科研一线,有效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以真实科研课题驱动学习,大力鼓励本科生早早进入科研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实际研究,在实践历练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科研与育人的同频共振。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专业建设成效卓著。学院持续强化专业内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不仅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均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成功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个专业全部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还获批省级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专业,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实践平台能级跃升。学院聚焦高水平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成功获批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并拥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双创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特色示范软件学院、省级大数据与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等。学院牵头“校、政、企、协”共建的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是安徽省本科高校第一个该类学院,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大数据实验室等校级平台共同构成了支撑学生创新的实践教学高地。

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入选安徽省首批双创实践教学中心示范建设项目。该中心下设计算机、智能车、机器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9个创新开放活动室,有效孵化了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年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00余项。

培养模式多样新颖。为推进个性化培养,结合国家、产业与企业需求,学院已开设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实验班、5届企业定制班(紫云英班,已有4届获批芜湖市紫云英计划支持)、3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辅修专业,以及软件工程微专业、自然语言与对话系统开发微专业,着力推进交叉课程建设,在学校交叉平台开设交叉课程13门,育人成效显著。

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学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专题报告、分享会等形式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实现所有课程大纲与教案均设置“素质培养(含课程思政设计)”环节。累计建成课程思政精品课4门(含省级3门)、优质课21门,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等公共课示范效应突出。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多门课程教案入选校级汇编。学院师德示范团队与志愿服务团队积极拓展育人实践,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
课程教材成果丰硕。课程建设方面,建成省级精品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线上线下及MOOC课程等10余门,校级课程40余门,《数据结构》课程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拓金计划”示范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教师主编/参编《Java编程从入门到精通》《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等20余部教材,多部教材入选安徽省规划教材,被全国几十所高校采用,影响力广泛。

二、师资队伍梯队持续优化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发展理念,全面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工作。依托四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个省级教学团队等优势,搭建教学科研平台、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为教师施展才干和成长发展创设优质空间,大力支持新进人才成长发展。近五年,共引进20余名博士,新进教师在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省质量工程、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三、学科发展影响持续扩大
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软件工程学科排名稳居前列。通过承办或主办学术会议、教学会议及学科竞赛,为领域内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同时与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学院在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解决了多项产业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将前沿科研反哺教学、将真实项目融入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院的技术服务和咨政建言成果被采纳应用,显著增强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四、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显现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工作思想,扎实推进“三全六专”育人实践,依托双创中心功能型党支部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打造了“E”路同行之榜样有我、青春有我、倾听有我系列特色育人品牌,推动学生在学科竞赛、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劳动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育人品牌效应突出。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中屡屡获奖,荣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铜奖、亚洲“Z世代创变新势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金牌、安徽省大学生武术比赛冠军等多项荣誉。此外,计算机协会荣登安徽省“活力社团”TOP100榜单,3个团支部获评校级“活力团支部”,4名学生获评校级“十佳大学生”。


毕业生广受业界与顶尖高校认可,广泛就业于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核心行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025年研究生升博率达24%,多名学子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就业质量持续向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文/图: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编辑:周芳婷;预审:刘涛;审核:李烨、汪军)
